close

疫情中在LINE翫詩(一)

部落格紫藤.jpg

(三月雨打後廊紫藤)

興許是宅在家久了,日日看那穿越、重生小說,後果就像是被洗腦,竟自以為是古人,無論是親友、姊妹在line上,姥姥都情不自禁,文言八股湧上心頭,打油詩寫個沒完,我可憐的line友們常日受我荼毒,還要被慫恿和詩,真難為他們了。不過在疫情焦慮中,這也是個排遣方法。

下面就是我催出來的紫藤詩,有的還是處女作,姥姥真的好感動:

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 *

心如後廊紫藤初開有感七絕一首       

不負癡情寂寂開,容顏輕減莫相猜。

思君已是天涯路,無語花前風滿懷。

          (心如詩抄)

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 *

發小渝和紫藤詩一首:

七零八落紫藤開,雖不標緻也開懷。

門口含笑香氛吹,心血來潮效東顰。

*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 *

廷絪的處女作,真是被我逼出來的詩,感恩。

紫藤搖曳春雨中,思及友人之摯愛。

捕捉倩影解饞兒,初啼小試表心意。

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 *

社大經典閱讀班長大騏的和詩。(他也是奇人之一,退休後熱心做志工任勞任怨,聽說還會寫詩送給太太。)

廊下紫藤串串開,籬外行人盡徘徊,

天涯路遠送無處,夢遣相思寄滿懷。

300384330_3360114474216708_639298577470510930_n.jpg

(淑芬拍龜山島)

不光是自寫自唱,見有line友傳來好相片,也會有所感發而靈思便如湧泉…

尤其宜蘭人對龜山島,有特別的感覺。

自幼回家或離去,龜山島都是我們最後的一瞥。

飄洋過海而來的雙親,就算在台北買屋,常是空着,只有回到宜蘭他們才覺得是回家。

在敏隆講堂上葉思芬老師的課,她說只要有一代人埋骨之處 ,我們就是這個地方的人。

前幾天看淑芬自五結海濱,拍的龜山島相片,頗有所感,蘇軾填水調歌頭是懷人,便有樣學樣也填水調歌頭一首。

觀淑芬龜山島相片有感:

一瞥海中島,千浪湧蘭陽。先人埋骨斯土,便是吾故鄉。蘭雨也曾難歇,明暗垂髫歲月,恍見舊風霜。埤畔炊煙處,菰笋幾回嘗?

驅輕車,過雪隧,正昂揚。靈龜映目,若瑟堂裡喚爹娘。除卻疫情隔絕,皓首歸人憾事,天地總相幫。落葉自來去,秋凜拂長廊。(注)

注:宜蘭聖若瑟天主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宜蘭人對龜山島,有特別的感覺。

自幼回家或離去,龜山島都是我們最後的一瞥。

飄洋過海而來的雙親,就算在台北買屋,常是空着,只有回到宜蘭他們才覺得是回家。

在敏隆講堂上葉思芬老師的課,她說只要有一代人埋骨之處 ,我們就是這個地方的人。

前幾天看淑芬自五結海濱,拍的龜山島相片,頗有所感,蘇軾填水調歌頭是懷人,便也依詞牌水調歌頭,填了一首。

*          *         *

觀淑芬龜山島相片有感:

一瞥海中島,千浪湧蘭陽。先人埋骨斯土,便是吾故鄉。蘭雨也曾難歇,明暗垂髫歲月,恍見舊風霜。埤畔炊煙處,菰笋幾回嘗

驅輕車,過雪隧,正昂揚。靈龜映目,若瑟堂裡喚爹娘。除卻疫情隔絕,皓首歸人憾事,天地總相幫。落葉自來去,秋凜拂長廊。(注)

注:宜蘭聖若瑟天主堂

 

 

###

 

賴神父您在天上好嗎?很想念您!

您是我們的好牧人,您為主我們

這群羊,直至105歲還獻出大體,謝謝您做的一切。

 

「鹽徑偕行」這本幾乎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類旅遊文字,  因半百作者伴著腦疾丈夫,被老友欺騙破產, 夫妻倆孤注一擲 ,踏上英國西南海邊小徑綿延1014公里, 這樣的心情和背景交織之下, 行文凛冽、灰闇,真像鹽漬過壓縮而乾澀, 雖然也不乏美景和愉悅之處, 總不像梭羅的「湖濱散記」, 容易閱讀。尤其為姥姥早失掉了冒險犯難精神, 看得一驚一乍的,設想沒錢夫妻、老公還有有病,竟千里跋山涉水,而不是找一份工作 ,安頓下來治病,當然以這種平庸又妥協的人生態度,也許就沒有這一本書的產生了 。

不過,對作者夫妻情深,患難偕行頗為感動,現代人婚姻關係脆弱,維繫不易,還能有這樣的患難與共,不離不棄的夫妻,說不動容也難。

說實話,寶森班長的譯筆流暢俐落, 吸引人一頁頁的看下去 , 到也看出一些端倪 ,這就是現代背包客的生態, 旅途上美景盡收 固然是一樂 ,然而吃苦也當吃補,好像是朝聖的心情前行,得到的是身心靈平安和釋放,也給宅在家中的老人另類思考。

近子夜和在美國老友煲電話,聽她說多年前,畫好一幅葡萄水墨畫,想提詩只得「天涼秋未盡,

酒香果實鲜。」二句就困住,抱怨寫近體詩好難,姥姥一聽詩興大發,顧不得已經深夜 就開始塗鴉起來,不過是愛翫詩,為她續完而已,。

為宏濬繪葡萄之畫,續後三、四句詩五絕,以完成她的未竟之詩:

*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 *

天涼秋未盡,

酒香果實鲜。

藤裊紫珠艷,

情長水墨間。

 

 

*        *       *

人生常有千般緣,

回首惘然俱如煙。

愛是深情木架上,

喚聲阿爸撼人間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姥姥的詩
    全站熱搜

    Q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